鲁迅先生的名字几乎与新中国的每一位儿童的成长息息相关。我们从小就在语文课本中接触到他的经典作品,如《藤野先生》、《狂人日记》、《孔乙己》等。这些作品,不仅仅是字句的堆砌,更通过老师的讲解,让我们逐步走进了这个伟大而又复杂的思想家的内心世界。鲁迅的个性,既叛逆又激进,他放弃了医学的前途,转而提笔为枪,投身于拯救民众的思想启蒙。他的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无数中国人秒配网,甚至连毛泽东也为之赞叹不已。
正是这样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“奇男子”,在民族复兴的时代,成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锋人物之一。他的影响不仅限于当时,甚至在新中国成立后,他的思想仍然深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勇敢前行。
1936年10月19日,正当中国人民沿着革命先烈的道路不断奋斗时,鲁迅先生却突然离开了我们。年仅55岁的他,生命的骤然停息令所有亲朋和社会为之震动。离世后的83小时内,无论是家人还是社会,都充满了深深的悲痛。
展开剩余84%鲁迅出生在1881年的浙江绍兴,家境富裕。从小,他的生活远离了许多同龄人常见的苦楚。六岁时,他便开始了私塾教育。在那个时代,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,能够写出自己的名字已经是一项不小的成就,而鲁迅却能在如此年轻的年纪就踏入了知识的殿堂。然而,这样的幸福日子并未持续太久。在鲁迅12岁那年,他的祖父因卷入科举舞弊案而被贬职入狱,家庭的顶梁柱倒塌。为了避免连累家人,鲁迅和他的兄弟姐妹们被送往不同亲戚家中暂时寄养。鲁迅则跟随着大舅,开始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生活。
在大舅家,鲁迅的生活并不如意,他变成了寄人篱下的“房客”,需要小心翼翼地应对他人的轻蔑和刁难。虽然他仅仅是暂时寄居,但由于家道中落,他受到的冷眼和轻视让他学会了沉默与忍耐。然而,由于大舅家无法承担他的学费,鲁迅的求学之路也在此中断。但即便如此,他并未停下自我学习的步伐,反而通过接触版画和小说,给自己孤独的少年时光增添了不少色彩。
不久后,家中的风波暂时平息,鲁迅也被接回了父母身边。然而秒配网,回到家中的他并未过上安稳的日子。父亲被诊断出患有严重的肺病,急需高昂的医治费用,但家中财产已经几乎耗尽,只能通过典当家中的贵重家具和母亲的饰品来勉强维持。父亲尝试了中西医多方治疗,但病情并未好转,母亲开始相信一些江湖郎中的偏方。随着这些药物的使用,父亲的病情愈发恶化,最终去世。亲眼目睹父亲的死亡,鲁迅内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,面对这场无力回天的悲剧,他决定学习医学,希望未来能避免更多家庭遭遇这样的痛苦。
年轻的鲁迅开始刻苦读书,母亲也全力支持他追寻医学梦想,并帮助他前往日本留学。初到日本,鲁迅经历了语言障碍的困扰,虽听不懂日语,但他敏锐地察觉到,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敌意和轻蔑。最令他心痛的,并不是外族人的歧视,而是同胞们的忍气吞声与懦弱。这让他深刻认识到,中国的病并非仅仅存在于身体,而是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灵深处。于是,鲁迅放弃了医学梦想,转向了文学,立志通过文字唤醒国民的思想。
1909年,鲁迅从日本回国,原计划继续去德国深造,但由于母亲年事已高,家中经济拮据,鲁迅最终选择留下来,承担起家庭责任。他在教育部工作,并开始在北京大学担任讲师。鲁迅批判时弊、鞭辟入里的思想深深触动了北大的学生们,尽管他穿着破旧,口音浓重,但他的课却一席难求,讲堂常常座无虚席。鲁迅的教学工作和社会责任感让他倾尽心力,经常为了上课忘记吃饭,晚上埋头写教案与文章。这样的生活方式为他后来的病情埋下了隐患。
鲁迅的病症从1912年开始显现,然而,他始终未能得到及时治疗,直到1935年,他的肺病已经相当严重。家人多次劝他注意身体,但鲁迅始终认为,为了中国的变革,他不能停下脚步。直至1936年3月2日,肺病再次发作,家人强烈要求他住院治疗,鲁迅才勉强接受。
在医院里,鲁迅的状态非常糟糕,持续的高烧让他几乎昏迷不醒,体重仅剩36公斤。虽然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,他的体力有所恢复,但他并未放弃工作。恢复后的鲁迅,立即投入到书房中,继续进行着未完的创作。为了不耽误工作,家人只能请医生上门为他治疗。即便如此,鲁迅依旧没有停下笔,继续为即将到来的时代贡献着他的智慧。
进入7月,鲁迅意识到自己可能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。他拒绝了医生的建议,决心在家中度过最后的时光。虽然身体每况愈下,鲁迅依旧让几位学生来到家里,为自己做最后的安排。在这最后的谈话中,他叮嘱学生们要将自己的文章整理成文集,留给后人研究和探讨。
到了1936年10月17日,鲁迅的肺病更加严重。那天,他放下了手中的笔,表示想出去走一走。虽然妻子许广平极力反对,但鲁迅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决定。晚上,鲁迅回到家时已是深夜,然而他并没有意识到,这将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夜。
10月19日凌晨,鲁迅因剧烈的肺痛而无法呼吸。医生赶到后为他注射了镇痛剂,但鲁迅的身体已经无法承受。就在临终前,他让许广平为他念报纸,并勉力喝下了最后一杯牛奶。医生和亲友都意识到,鲁迅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。凌晨5点25分,鲁迅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。
鲁迅去世的消息让整个社会为之震动。尽管许广平不愿接受这一事实,但最终她还是在家人的劝说下通过媒体宣布了鲁迅的去世。全国各地的革命人士、学生们都深感震惊和悲痛,鲁迅的朋友们纷纷赶到上海,为他举办丧事。鲁迅的面容被制作成脸模以永久保存,而毛主席、茅盾、蔡元培等人也参与了鲁迅的治丧工作。送葬队伍在22日下午从万国殡仪馆出发,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赶来为鲁迅送行,街头的市民和学生们也自发送别这位伟大的思想家。
鲁迅的葬礼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。他的思想、精神和贡献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,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奋斗的动力。
发布于:天津市N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